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,近年来大力推广优质小麦,并在小麦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。为了提高优质小麦的栽培管理水平,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现提出优质小麦全程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,供农民朋友参考。
1 品种选择
经过多年的引进、示范与推广,现已筛选出比较适于我市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有优质强筋小麦烟农19和优质中筋小麦皖麦19。这两个品种产量高、品质优、抗性强、综合性状好,已成为我市优质小麦的主栽品种,种植面积已达70万亩以上。因此,烟农19和皖麦19应作为我市优质小麦栽培的首选品种。
2 播前准备
2.1 精选种子和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在品种选定的基础上,进行种子处理,有利于苗全、苗齐、苗壮,消灭病虫为害,为丰产打下基础。具体做法是:筛除小粒、瘪粒、病粒及杂质,以提高发芽率;利用晴天,将种子摊放在草席上晒2~3天,以杀死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和害虫,增强种子活力,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;播前进行药剂拌种,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g+40%甲基异柳磷50g+磷酸二氢钾50g,对水3kg用喷雾器均匀喷雾拌种50kg,堆闷6小时晾干即可播种。
2.2 配方施肥,精细整地 根据土壤状况与地力以及优质小麦需肥特点,按照各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,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按照增施有机肥、稳氮、增磷、补钾、添微以及氮肥后移的原则(改变原来的一炮轰施氮肥方式为50%底施、50%作追肥,且追肥时期由原来的返青期推迟到拔节期),每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~4立方米、纯氮10~12kg、五氧化二磷8~9kg、氯化钾10~12kg、锰肥1~2kg、锌肥1~2kg、硼肥0.3~0.5kg;其余肥料可一次性追施。基肥施入后,要深耕(耕深20~25cm为宜)细耙,耕匀耙透,做到地面平整,上无坷垃,下无暗垡,土质疏松,上虚下实,以提高整地质量,保证土壤墒情,给种子发芽、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。
3 提高播种质量
3.1 足墒下种 浇好底墒水,保好口墒,确保一播全苗。
3.2 合理确定播期与播量 烟农19和皖麦19均属半冬性品种,在我市的适宜播期为10月5~15日,亩播种量切实控制在10kg以下,高产田块控制在6~8kg。在适宜的播种期内,力争抢墒早播,有利于在冬前形成壮蘖大苗,保证足够的基本苗,为大穗足穗打下基础,搭起丰产架子。
3.3 大力推广机械化半精量播种技术 采用机械化播种,落籽均匀,深浅一致,播量精确,大大减少“疙瘩苗”和缺苗断垄现象,保证了苗全、苗齐、苗匀、苗壮;且能适当加宽小麦行距,把行距由原来的18~20cm提高到23cm左右,增强通风透光效果,减少病虫为害,有利于增产。一般播深3~4cm,播后镇压。
4 冬前管理
4.1 及时查苗、补苗、疏苗 对缺苗断垄的,及时催芽补种,要求在小麦二叶期前补种完;对于过密苗,应及早疏苗。
4.2 酌情用好冬前肥水 结合浅锄,亩施土杂肥1500kg或烂碎秸秆250kg。冬前一般不浇水,但在土壤墒情不足时,可浇一次越冬水。
4.3 中耕保墒促根 下雨或浇水后,待地面干时,应及时划锄,促根保墒增温灭草。
4.4 推广冬前化学除草 改变原来的春季除草习惯,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,推广冬前化学除草技术。入冬前(12月20日)的化学除草效果优于春季,尤其是对泽漆、猪殃殃等恶性杂草的防除效果更为明显。因为入冬前80%的杂草已出,且草龄小,耐药性差,无遮拦,用药量少,节约生产成本。施药期一般在小麦四叶一心。杂草2~4叶期前后,日平均气温5℃以上。根据杂草种类选用不同除草剂:以看麦娘、野燕麦、毒麦、狗尾草等为主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,每亩用6.9%骠马乳油50ml;以播娘蒿、猪殃殃、大巢菜、荠菜等为主的阔叶杂草,每亩用75%巨星干燥悬浮剂0.8~1.0g;以泽漆、麦家公、婆婆纳、繁缕等为主的杂草,每亩用20%使它隆乳油50~60ml,对水40~50kg喷雾。
5 中期管理
5.1 中耕划锄 从小麦返青到起身期中耕划锄2~3次,要求浅锄细耧,有利于疏松土壤,增温保墒。
5.2 化控防倒 小麦返青后到拔节前,对群体较大(亩茎蘖数大于100万株)、生长过旺麦田,每亩用15%多效唑粉剂40~50g,对水30~50kg进行化控。
5.3 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3月底4月初,每亩用10%吡虫啉可湿粉剂50g+20%粉锈宁粉剂50g+1.8%阿维菌素30~50ml对水50~60kg,喷雾防治小麦蚜虫、麦蜘蛛、纹枯病、白粉病等。
5.4 追施拔节肥 在拔节前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5~6kg。
6 后期管理
6.1 防治病虫害 防治穗蚜每亩用10%吡虫啉可湿粉剂50g对水50~60kg防治;赤霉病可在小麦扬花初期,每亩用50%多菌灵粉剂100~150g或33%纹霉净粉剂50g,对水50~60kg喷雾防治。
6.2 搞好叶面喷肥 在开花灌浆期可每亩用0.5%尿素溶液+0.4%~0.5%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50kg进行叶面喷肥2~3次,增产效果明显。
7 适时收获
小麦在腊熟末期,麦粒千粒重达最大值,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抢收。收获过早,千粒重降低,且籽粒品质差;收获过晚,易折秆掉穗落粒,影响产量。不同品种要单收、单晒、单运、单储,确保品质稳定,提高其商品率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,了解更多资讯
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