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:婺源
春天来了,花红了,草绿了,鸟来了,春天是情窦初开的少女,将她全部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,我们应该热爱,我们应该享受,我们更应该珍惜!
江西省婺源西毗瓷都景德镇,北枕黄山、南接三清仙山,是一颗镶嵌在皖、浙、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,因此有“书乡”、“茶乡”之称,近年来被外界誉为“中国最美的乡村”。
说起春天的婺源,真是春色无边,春光无限。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。那里的油菜花别有一番韵味,着实令人深深着迷。婺源的油菜花在层层梯田上开遍,犹如一片黄金铺在山上。婺源至今保留古代城镇和农村的原貌,一座座的古民居为黄金花田所包围,历史沧桑美与自然美结合在一起,返璞归真的神韵尽在其中。“莺飞草长三月天,油菜花开满山间”。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锦。黄灿灿的油菜花、洁白的梨花、粉嫩的桃花,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,将田间装扮得热闹非凡。
每当春暖花开,置身婺源的万亩梯田,黄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山、近水、粉墙、黛瓦相映成趣,构成一副天人合一的画卷。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让心灵自由飞翔,尽情释放。
婺源之春不仅有百花的点缀,更有山水与村庄和谐,长期以来婺源还有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婺源归来不看村”之说。“青山清水清泉,难得一方净土;徽俗徽建徽戏,自有千年古 韵”是婺源的真实写照,婺源家园的美,美在与环境浑然天成的和谐,小桥流水古村落,青山秀水画中游,桃源胜境、画里乡村。在婺源的日子里,让我们用镜头说话,捕捉旅途中的精彩瞬间……
婺源月亮湾离江西紫阳镇东不远,在通往李坑之间的庆源村上,湖中有一座狭长的小岛。小岛夹在两岸之间,形状犹如一弯月亮,这就是月亮湾。月亮湾是半路上的一处小景点,但她恰如月亮的身姿,和隔岸的徽派民居深入人心。偶有几只小船泛舟湖上或三五农妇临湖浆洗,时常引得路人纷纷驻足,下车拍个够。若遇着烟雨天气,月亮湾水雾蒸腾,并有轻舟拂过水面时,那真是犹如桃源仙境之感。
月亮湾山高气清,土肥雾重,空气清新不染纤尘,泉水清澈赋含灵气。“山地种茶、水田种稻、家庭养猪、房前种果、流水养鱼”这种封闭式的家庭原始劳作模式一直延续至今,产品赋含生态与传统特色优势。在众多的野生资源采集产品中以高山毛蕨最为著名,珊厚茶叶味香汁浓,一直走俏港澳市场。冷水塘鱼、深山石鲫闻名遐迩。
在庆源村内,山边水畔栽满连片的各种花果,其中有桃梨等水果两千余棵,每当菜花、梨花和桃花盛开之际,庆源人家笼罩在一派“金山、银海、胭脂云”的景象之中,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,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。大有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,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”的感叹,体验到这世外小桃源的真正内涵。
月亮湾, 只觉得一湾秀水,给人很乖很美丽很内敛的感觉,绝对是山村小女的感觉,清丽脱俗,让你眼前一亮却又说不上到底哪里美。朝阳映在水上,弯弯的水面镜子一般照着一切。中间那一个月牙形的小岛小得让人怜爱,一条更小更可爱的小船儿依偎在小岛的岸边,一切显得都是那么宁静。
在婺源,吸引游人的不仅仅是月亮湾那个小岛,还有远处的徽派民居。其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,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、祠庙、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。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,融风俗文化之精华,风格独特,结构严谨,雕镂精湛,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,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、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尤以民居、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,被誉为“徽州古建三绝”,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。它在总体布局上,依山就势,构思精巧,自然得体;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,变幻无穷;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,造型丰富,讲究韵律美,以马头墙、小青瓦最有特色;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,融石雕、木雕、砖雕为一体,显得富丽堂皇。
婺源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。这里民风纯朴,文风鼎盛,名胜古迹遍布全县。这里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,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。这里山明水秀,松竹连绵,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:或依山,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;或傍水,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;与层层梯田、缭绕云雾相映成趣,如诗如画。四季景色各呈千秋,尤其是春秋两季,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红枫叶争奇斗艳。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,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流连忘返。
原以为一见钟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“美丽传说”,而今,当我真的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,我不禁在心底欢呼起来:群山泛翠、绿水蜿蜒、粉墙黛瓦,婺源的确有如人们所说的具有“中国最美乡村”之美誉。
那天我们驱车来到婺源时,天一改连日的阴沉,到处呈现出一派葱茏的景色。活泼可爱的导游小姐一路不停地为我们介绍一些有关婺源的趣闻:婺源物产丰富,有被定为我国淡水鱼良种并选入国宴的“水中瑰宝”荷包红鲤鱼;有唐载《茶经》、宋称绝品的婺源绿茶;有早在唐代就以“声如铜、色为铁、性坚滑、善凝墨”名重天下的“砚国明珠”龙尾砚;还有果体大、肉质厚实、松脆香甜的江湾雪梨等,构成了驰名中外的红、绿、黑、白四色婺源特产。
到婺源,不能不看古文化生态村落——晓起。“古树高低屋,斜阳远近山,林梢烟似带,村外水如环。”古朴典雅的民居、曲折宁静的街巷、青石铺就的驿道、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、遮天蔽地的古树,使我置身于一个“天人合一”的仙境。一走进村口,一股樟木的清香就扑鼻而来。丰富的樟树资源,让自制的木刻画、桌椅等樟木制品成为一道游人观赏的风景线。
曾有人比喻说: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、固体的文化。”晓起村每户人家的老房子都是历史的见证。它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,向人们述说着各自独特的经历,展示着各异的性格,袒露着各自曾经有过的梦想和神秘。登上高处,向下俯瞰时发现,被青山绿水包围的老房子黑白相间地蹲伏在那里,就像一位饱经沧桑、处事不惊的老人。不远处的古树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树、全国罕见的大叶经楠树和国家一级树种——江南红豆杉,为晓起村增添了几分灵气。其中,一棵树龄高达1500年之久的古樟树枝繁叶茂、绿荫数亩,令游人大跌眼镜。我们站在树前,静静地享受着因古樟树产生的安逸和满足。
出了晓起村,我又迂回来到李坑——一个放大了的“桃花源”。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;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悉如外人,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得。”陶渊明著名的《桃花源记》这段景观的描写,简直就是婺源李坑的翻版。青山绿水间,群鸭戏水;土坡田野上,牧人归迟;炊烟袅袅处,小桥流水人家若隐若现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躬耕陇亩,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!我被这诗歌般的生活景致所深深吸引,不停地按动手中相机的快门,这是当时我所能抒发情感的唯一方式。
在导游的带领下,我们又来到不久前在婺源的大鄣山发现的落差达240米的华夏第一高瀑——千丈瀑。位于峡谷中段的千丈瀑从海拔近千米的绝壁上凌空倾泻,那银河落九天的恢宏与飞花泄玉的迷人风姿,充分展示出大自然的壮观与神奇。
婺源不仅景色优美,还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的确不愧享有书乡之誉。这里人杰地灵,名人辈出,一门九进士,六部四尚书,足见其文风之盛。
婺源以山、水、竹、石、树、木、桥、亭、涧、滩、岩洞、飞瀑、舟渡、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,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,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,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,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。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、美术、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,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,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,了解更多资讯
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