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芝是种名贵中药,我国汉代《神农本草》和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描述灵芝有益心气,人心生血,肋心充脉,安神,益肺气、益脾气、坚筋骨、利关节等功效。
一、生物学特征
(一)形态特征
灵芝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,子实体为木栓质,菌盖扇形,盖宽3—20厘米。幼时黄色,成熟时变红色,皮壳有光泽,但成熟的子实体菌盖上常覆盖孢子,呈棕褐色而无光,有环状轮纹和辐射皱纹。菌柄侧生,紫褐色。孢子褐色,卵形,8.5—11.5×6.5微米,孢子壁双层,中间有小刺状管道,中央有一个大油球。
(二)生活条件
1.营养:灵芝是一种木材腐生菌,需要碳素营养、氮素营养、矿物营养。由于培养基中含有木质素、纤维素,淀粉、蔗糖等碳水化合物,以及蛋白质等氮源物质,这些物质的分子量很大,灵芝菌丝不宜吸收,但灵芝菌丝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基质中分泌,分解上述物质的酶,将这些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等,被菌丝直接吸收,所以培养灵芝时也可以直接加葡萄糖和氨基酸。
2.温度:灵芝属于高温型品种,灵芝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—35℃,最适宜的温度为25—28℃。长期低于20℃表面菌丝和菌蕾会变黄僵化,以后即使提高气温,子实体也难以长好;长期超过37℃,子实体就会死亡。温度低,生长慢,低于6℃和高于35℃时完全停止生长。
3.湿度:培养料含水量为55%—60%,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培养料。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必在于实体表面喷水,只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%—90%就能正常生长。若连续1—2天湿度低于60%;鲜嫩的子实体就失水,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僵化。因此,培养室每天要空间喷水3—4次。
4.光照:灵芝菌是种向光性明显的菌类,子实体向光强的一面生长。光线不足,子实体细小,盖薄,室内光线需保持在500勒克斯以上,要求均匀的散射光。
5.空气:子实体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特别敏感。通风不良,子实体不易开片或成畸形。根据有关试验,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1%,子实体就会产生畸形(鹿角状)。所以,在出菌蕾期间,根据开片情况应及时通风换气。
6.酸碱度:灵芝喜欢在偏酸的环境中生长,培养料的pH值在3—7的范围内都能生长,pH值以4—5适宜。
二、栽培与管理
灵芝袋料栽培有多种方法,这里重点介绍瓶栽和塑料袋栽培法。
(一)栽培季节一般来说以4月上、中旬接种为宜,5月制栽培瓶或袋,6—9月份出灵芝。
(1)瓶栽:瓶子一般用罐头瓶或用750克菌种瓶作栽培瓶。培养料以杂木屑,农副秸秆、米糠、麦麸等为主。
A、原种与栽培种培养料配方:
1.杂木屑78%、麦麸或米糠20%、蔗糖1%、石膏1%。
2.杂木屑75%、米糠25%、另加硫酸铵0.2%。
3.棉籽壳44%、杂木屑44%、麦麸或米糠10%、蔗糖1%、石膏1%。
4.杂木屑80%、 米糠20%。
B、培养料配制:根据当地资源,选好培养料,按比例称好,拌匀,加水至手捏培养料只见指缝间有水痕而不滴水为宜。
c、装瓶、灭菌、接种:将拌匀的培养料及时装入瓶内,边装边适度压实,使瓶内培养料上下松紧一致,料装至瓶肩再压平,并在中间扎一个洞,以利接种。随即将瓶口内外用清水洗干净,塞好棉塞。进行高压或常压间歇灭菌。灭菌后,温度降至30℃以下时,移人接种箱,进行无菌操作接种,然后移入培养室培养。
(2)塑料袋栽:灵芝塑料袋栽是一种人工栽培的新方法。
操作管理方便,成本低,效益好。
1.塑料袋规格:采用15—18×30—3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。
2.装袋、灭菌、接种:将拌好的料,检查含水量和pH值后,即可装袋,袋子一头扎紧,装袋时要注意上下松紧一致。装入培养料为袋长的3/5。在塑料袋口加上颈圈,用木棒打一个洞孔,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或报纸扎好袋口,然后进行灭菌,灭菌后温度降至30℃以下,移入接种箱进行无菌操作接种。
3.管理:灵芝培养要一定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和空气。不同的生长发育期,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。菌丝阶段,为了使瓶和袋中的灵芝菌丝迅速生长,温度应控制在27℃左右为宜,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,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%左右,经培养20—25天,菌丝便可长满。将长满菌丝的瓶子或袋子移人出菇室培养。当培养基表面有指头大的白色疙瘩出现,就是子实体原基,继续生长,就要拨掉棉塞。瓶子上的报纸薄膜取掉。以利于子实体分化及形成,温度控制在25℃左右,空气中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%—90%。每天要向空间喷水3—4次,灵芝对二氧化碳特别敏感,所以要每天开窗通风换气,使空气新鲜,并要保持出菇室内有散射光照射。
4.采收:灵芝的子实体生长初期为白色,后变为淡黄色,经过50—60天,就变成棕黄色或褐色,生长停止。由于种类不同,子实体颜色,也不同。当菌盖已经有减色边缘菌盖不再长大时,子实体己成熟,应立即采收。灵芝不能过老采收,否则会降低药效,又不利于第二次生长。采收方法是:用小刀从柄中部切下,不使切口破裂。采收后停止喷水1—2天,按上述方法管理,又会长出芽茬。采收后应及时烘干、晒干,烘干时温度不能超过60℃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,了解更多资讯
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