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灵菇的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
白灵菇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珍稀菇种,其栽培技术日益成熟,产品的商品性也越来越高,相信不久的将来,白灵菇也会像金针菇、鸡腿菇一样,成为食用菌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而被广大菇农普遍栽培。从目前看来,白灵菇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尽人意,首先是价格起伏很大,近两年以来,价格就不是很理想,很多菇农种白灵菇的利润很低,究其原因,一是白灵菇的种植供大于求,菇农有货卖不了;二是技术很不理想,白灵菇的产量很低;三是白灵菇的商品性很不理想,一级菇的比例太低;三是白灵菇目前推广的种植技术太繁琐,费工费力,导致种菇的成本增加很多。综合以上几点,结合笔者多年种植白灵菇的经验,笔者认为影响白灵菇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技术问题,并不是市场问题,因此应首先对白灵菇的栽培技术进行大力的改进,可分以下几点讨论:
一、推广高产模式,大力提高白灵菇的产量是首要措施。白灵菇目前还是高档消费品,消费者最终从超市购买时,一般要在16.00元/公斤以上,价格的昂贵势必造成白灵菇的消费量很低,因此,要提高白灵菇的消费量,应使其价格接近大众化水平,要继续获得较高的利润,那么提高产量即是很必要的措施了。我们推广的地栽模式、菌墙栽培模式、头茬菇出完以后的补水模式就是当前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。随着科研力量的不断投入,更高产的模式还会出现。
二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、大力开发高产品种。目前推广的品种,大都产量很低,一般栽培模式生物转化率超过50%的就几乎没有,因此,开发高产品种是改进栽培模式的前提。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,而对食用菌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保护手段却相当脆弱,对良好的品种缺乏有力的专利保护,因此建立有效的食用菌品种专利保护制度,鼓励广大食用菌育种科研人员积极进行育种研究,大力开发白灵菇高产优质品种是当务之急。
三、对现有费工费力的模式大力改进,研发省工省力、出菇商品性好的模式。白灵菇栽培技术的难点就是如何长出菇型优美的一级菇,传统的模式是先将袋口拉开,刺激现蕾,待菇蕾长的稍微大一点时,要将袋口挽起,进行疏蕾工作,稍有不慎,划伤菇体,或挽口延迟,白灵菇就会长出长腿,白灵菇的商品性就会大大降低。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开发的白灵菇四步定位出菇法,可从根本上解决以上几个问题,该法省工省力,几乎不用疏蕾,商品菇出菇率可达95%以上,产量比一般栽培模式高20%以上,是应该推广的好方法。
四、目前白灵菇的商品模式也应改变。现在白灵菇的商品模式是一个大片的手掌型,为了长出这个优美的手掌型,广大菇农可以说是费尽苦心。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,何不让白灵菇像真姬菇、金针菇、茶树菇等品种那样出菇呢,我在2004年作过这种尝试,当时投入原料约20吨,全棚模仿真姬菇栽培模式进行出菇试验,生产出的白灵菇菇型优美,洁白艳丽,味美可口,曾一度成为客户的抢手货;而且采用该种模式出菇,管理相对简单,非常适合广大菇农大量种植。
白灵菇作为一个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食用菌新品种,有广阔的市场前景,其栽培模式及其商品模式也会不断发展,不会一成不变。随着栽培技术的日新月异,新品种的更新换代,其产业利润会日趋稳定,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一般消费者所广泛接受。
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扫描二维码关注九州大学公众号,了解更多资讯
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
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
×
*注意事项:1人民币=100智农币
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。